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19-10-11 11:51:08
10月10日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青少年“抑郁情绪”“抑郁症”发生率逐年升高,通常表现为不爱说话、情绪异常等,是“无声的抵抗”。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异常身体症状和心理健康,有问题尽早进行诊断治疗。(10月10日新华社)
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很多家长都认识不足,当自己的孩子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失眠等精神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我伤害、自杀等倾向,他们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比如曾有媒体报道,有家长不认为孩子患有抑郁症,甚至认为孩子闹自杀是装病,是逃避学习压力,在医生给孩子诊断出抑郁症,要求孩子马上住院治疗时,家长还是犹豫不决,怕耽误孩子学习。这就会耽误治疗,会让孩子的病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与重视,从而可能让病情变得更加严重,
因为学业压力太大,也因为社会认知不足,缺乏足够重视及及时治疗,还存在专业医护人员有限等问题,导致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1.6%以上,全国有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
据了解,抑郁症的病根多在5岁前甚至3岁前就埋下了。要遏制越来越高的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就需要“抓早抓小”,要广大父母能够重视儿童精神问题。对此,需要加大对儿童精神问题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家长来说,要对少年“抑郁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平时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家长,学校也要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成长,学校要将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作为“标配”。还不能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业负担,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与帮助,不要拔苗助长,让孩子陷入“军备竞赛”式的“疯狂竞争”之中。
青少年“抑郁情绪”“抑郁症”发生率逐年升高,是在频频拉响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红色警报”,亟待相关各方能够真正引起重视,多方入手、多措并举,遏制逐渐严重的青少年精神问题。要为青少年“减负”及做好正确的引导;为有精神问题的青少年提供专业而及时的治疗……
让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让他们能够远离“抑郁症”的阴影,首先家长、学校等相关各方就不能“缺席”孩子的心理成长,要做好他们的“精神导师”,要能更好陪伴他们成长,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关键是家庭、学校及相关部门不能责任缺失,不能任由青少年精神问题“野草疯长”,要能真正引起重视,并需要强化责任,这样才有助于阻遏青少年“抑郁症”问题,把孩子送到“光明的地方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