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19-10-10 16:37:39
比起丧丧的青年,气喘吁吁的中年人,老年人可能正在成为社会最有活力的人。我妈上了老年大学以后,再也不催婚了以下内容为女儿代母亲口述——
我妈退休后,给自己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老年大学。
我妈是一个有点内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女性。她做了33年的财务工作,养成了一种认真、细致的习惯。在此之前,她除了工作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侍弄一下阳台上的花草,养一些吊兰、多肉之类。
从职业女性退到居家大妈,我曾一度担心她一时半会儿适应不过来。另一方面,也担心她闲来下来,开始催我找对象结婚,这下我压力就大了。
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想多了。自从她上了老年大学,忙得不行,根本没精力管我的事儿。所以,怕爸妈唠叨你吗?送他们去老年大学吧。
同样意外的是,我妈上的是音乐班。因为在我印象中,她基本不开口唱歌,零基础,也从未展现过对这方面有什么兴趣。
我妈解释说,唱歌最容易入门。另外,她是我们家唯一不会唱歌的成员,大有后来居上的企图。
我真的没料到我妈学起唱歌来这么投入,学习目的很明确,态度也很端正。无论刮风下雨,她都提着水杯和资料袋,按时打卡,从不早退、逃课。
每次上完课,课上都要布置作业,要学唱一些新歌曲,她经常晚上给自己加一堂“晚自习”,复习到深夜。她会跟着K歌软件唱一遍并且录下来,再听原唱,逐字逐句地听有没有什么问题,反复对比,精益求精。
为了表示对她学业的支持,我赞助了她一台300块钱的蓝牙音箱。可不能让咱妈别输在起跑线上,你说是不?
有时候我在外地工作比较晚,一看晚上11点了,我妈还发一首歌过来,“女儿,帮妈听听这首歌唱得怎么样”。我听完了还得点评一番,发表一下意见。最多的一天,我妈一连唱了10首歌。10首歌啊!光挨个听一遍就得花半个多小时,我只能劝我妈说:“妈,你唱歌可以,但也要注意嗓子的保养啊,不要唱坏了。”
后来我才知道,不光我妈,我大姨以及我能叫得上的亲戚,大都在上老年大学。有学舞蹈的,书法的,还有模特走秀的。从50岁到80岁,覆盖各个年龄段。在他们学校,经常能看到70岁的老人搀着80岁的长者徐徐走进教室的情景。
真没想到老年大学流行到这种程度了,就跟小时候上幼儿园,长大了上小学和中学一样,老了就要上老年大学。只要是还能动的老人,都来上学了,在县城里都成了一股风气了。
现在学校放假了,我妈还挺不适应的。她同学群里的好友也都在说,还是赶紧开学吧。凌晨4点排队 多数不愿"毕业"
报了两年都没有报上古筝,本想提前两个小时来排队,可还是来晚了。”26日是老年大学报名首日,虽然今年仍然实行分专业分批报名,但是不少老年人为取到靠前的号码,还是早早地来到老年大学等候。除此之外,一些学习了五六年的老学员也加入到报名队伍中,迟迟不愿意“毕业”。
他们当中最早的4点就过来排队,一位陪母亲前来报名的市民称:“我6点就替父母过来排队,替她们报名老年大学堪比孩子去幼儿园报名一样火爆。”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子女陪伴父母过来报名的以外,还有父母替子女前来报名,84岁的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张先生老家在北京,50年前随单位工程来到德州,这一呆就是50年,育有三名子女,今天就是特地为小女儿过来报名。“小女儿今年退休了,有事赶不回来,我们老两口代她排队报名。”张先生说,女儿想学习古筝和钢琴,乐器都已经买好了。
记者注意到,在报名的学员中有不少是老学员,“自打从岗位上退休后,社交圈越来越窄,生活比较无聊。但自从上了老年大学,周围都是有共同爱好的“老伙伴”,所以近五六年,我已经把感兴趣的科目学了一遍。”60岁的王女士说,绘画、古诗词、摄影、钢琴、古筝、二胡、英语、太极拳都已经学过,通过学习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所以自己迟迟不想“毕业”。老年大学学费低 商业化难以推广
老年大学在老人心中分量如此之重,如何能解决供不应求?推广存在什么问题?
这一天是周六,海淀区西苑挂甲屯居委会的活动室里,却比平时还要热闹,八十个座位的活动室里,坐了近百位老人。这里其实是海淀老年大学在西苑地区的社区分校,今天,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学生们要为爷爷奶奶们上一节智能手机使用的公益课程。
△大学生在给爷爷奶奶上课
在这些老人们看来,如果用不好智能手机,就会跟儿女的生活脱节,跟社会脱节,跟时代脱节。因此尽管老师都是自己孙子辈的年轻人,但是他们十分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这位老人生怕自己眼神不好,笔记记不全。索性搬着桌子来到了第一排。
像今天这样的盛况,在西苑挂甲屯社区活动站每周二、三都可以见到。作为海淀老年大学今年新开的分校,开设仅仅半年,三个科目都已经场场爆满。近年来,为了应对老年人入学需求的增长,海淀老年大学一共在六个社区开设了像西苑社区这样的分校,也几乎是场场满员。
在东城区老年大学,每次火爆的报名场面也成为了学校管理者们既欣喜又发愁的事情。一方面,愿意上学接受教育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学校的场地和资源实在有限。
为了能够容纳更多的老年人上课,东城区老年大学的校长杨书章特别向区里申请把学校后面的几件平房也改成教室。这样,每年又能多招一百多个学生。
尽管各家老年大学都在竭尽全力想办法,但是与每年新增的上学需求相比,还是供不应求。同样的火爆场面也出现在了社区举办的老年大学里。
多数老年人对每学期200-300元的学费感到很合理,有小部分老人表示能够接受的学费上限每学期400-500元的学费,但是如果学费再提高,再加上学习材料的投入,绝大多数老年人就很难承受了。
杨书章告诉我们,曾经也有投资人找到他们,想发展商业化的老年大学,但是在对老年人的支付水平进行摸底后,就放弃了这一创业想法。
对于老年大学报名难,你怎么看,给我们留言吧。
半岛都市报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央视财经 齐鲁晚报 新华网
编辑: 李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