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19-10-10 16:10:50
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今年中秋与国庆期间,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喜庆的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近年来,汉服文化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10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开抖音,搜索“汉服”,第一条视频有130万左右的点赞数。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穿汉服拍照的年轻游客,甚至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然而,汉服成“风景”,远非吸引眼球这么简单,其积极意义,已经超过了“汉服热”本身。特别是,“汉服热”升温衍生大产业,目前消费人群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已达到10.9亿元,让人们看到了“汉服热”的美好“钱景”。
然而,“汉服热”的悄然兴起,其初衷是与产业无关的。几乎在每年,各地均会开展汉服文化推广活动,而且,许多90后、00后乐在其中,表明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和传承;特别是,宣传和推广汉服文化,正在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从专家、学者、大学生,到普通市民,均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汉服文化的复兴。与此同时,汉服爱好者们自发形成的社团,也在日渐壮大。北京汉服协会会长采娈介绍说,2009年协会成立时,参加活动的只有几十个人,目前注册会员已有1000多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自内心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眼里,每一件精美的汉服背后,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千年的美学内涵。
可见,汉服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模糊概念,变成了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且迅速融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与现代生活日渐和谐共存,并开始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当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但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却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短视、浮躁、缺乏诚信、媚俗等行为大行其道,这与精神文化的贫乏不无关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传统中华文化伦理、价值观、审美观,虽然根系发达,但落叶凋零。传统文化的长期缺位,使中国正面临着文化断层的危险。
因此,只有坚守文化初心,“汉服热”才能长久。从大视野来看,重建民族自尊、弘扬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成为人们参与推广汉服文化的初衷,表现出了对民族、对国家、对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真诚敬意和复兴的坚定决心。然而,让我们先把民族自尊、文化复兴这类大口号放在一边,再看“汉服热”升温,人们推广汉服文化,就变得纯粹起来——没有强制也没有压力,纯粹是一种文化自觉,一种文化自信。而这种自觉和自信,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寻迹而上,把目光投射在历史遗留下来的衣冠文化上。汉服文化,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或许,这就是传承汉服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