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19-09-23 10:25:16
江西坡茶农采摘夏秋茶增收忙 特约记者 黄太富 摄
盘水街道红星村一角 黄太富 摄
核心提示: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普安县上下同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啃下”一个个硬骨头,脱贫攻坚展现出“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争先奋战的波澜壮阔画面。
在这场攻坚战中,普安县以坚决“按时打赢”为目标,将一切资源、一切力量、一切要素向脱贫攻坚汇聚,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认真干好每一天,狠狠抓住每一周,牢牢把握每一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在这场攻坚战中,普安县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坚定脱贫摘帽的必胜信心,拿出“钉钉子”的劲头,敢于担当,奋勇争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先进典型。这里采撷的,仅是他们当中的几个,敬请关注。
陈吉欢 柔弱双肩撑起家
2016年9月,一场无情的车祸,彻底改变了家住普安县江西坡镇高潮村邓家湾组陈吉欢一家原本幸福的生活。
陈吉欢一家,为了医治丈夫花费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且负债累累,四个孩子要读书,有读大学的、高中的、初中的、小学的,丈夫成为半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无法用语言交流。家里的一切责任都落在了她的身上:照顾丈夫、教育孩子、精神的压力、家庭的开支等等。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普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孔华在她家庭处于岌岌可危的时候,发动单位捐款,并且亲自将筹集到的爱心款送到她丈夫手中,她的丈夫哭了,她哭了,孔检察官也哭了,她永远永远忘不了那一幕。
该村第一书记唐杰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对陈吉欢说:“陈吉欢,撑起这个家的不止你一个人,还有很多支持你的人,不怕不怕,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难关总会度过,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这个家你是顶梁柱,困难总会有解决办法,加油!”
在众人的关心、关怀下,她一家顺利住上了新房子,村里让她当上了护林员,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自己养猪种茶,同时还兼顾着照料丈夫。
有了国家这些政策的帮助,她也有了努力的方向,每天合理安排好家里和工作的时间,早上4:30起床,做好丈夫的早饭和午饭,午饭装在保温罐里,然后喂猪,天亮了就出门去巡山,保护森林防止火灾发生,保护千家万户的利益,接着去管理茶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丈夫煮饭做菜,然后去割猪草、喂猪、洗衣服等。晚上她又准备第二天的猪料、做家务等,每天十一二点才能睡觉。
在江西坡,乌牛早茶青在腊月就可以开采了,而且价格高,为了能够抓紧时间采茶,她在腊月以前把猪卖掉,全身心地投入采茶工作,到了三月底,茶叶基本采完,她又开始去养猪。就这样周而复始,她把这个快要垮掉的家撑了起来。
同村的人都说她很厉害,很坚强。由于她家的茶园管得好,很多人都向她讨教如何管理茶园,她会毫不保留地跟大家说。现在很多人都学到了管理茶园的方法,大家的收入都增加了,钱包更鼓了!
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和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奋斗,教育好孩子,硬是从新撑起幸福的一片天。
戎安华 爱的奉献情更真
戎安华,现任普安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1972年8月出生在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上寨村马鞍山组。他的祖父曾参加三大战役,解放回来后没有房住,共产党就修了三间瓦房给他祖父祖母居住。自幼,父亲对他们姐弟四个管教都很严:要求他们,人活一辈子,要知恩图报。在旧社会,他奶奶过世早,在祖父当兵期间,父亲四处流浪,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为了感谢党,感恩组织,作为独子的父亲毅然从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而今,戎安华是普安县楼下镇堵嘎村的一名驻村干部,七年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潘兴谷是戎安华帮扶的贫困户家的孩子,六岁时其父在煤矿事故中遇难,母亲也因此远嫁他乡,杳无音讯,爷爷奶奶年纪大,重病在身,家中一贫如洗。听他爷爷奶奶说他不想读书了,想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从而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并能供妹妹读书。戎安华也曾经辍学,惨景使戎安华痛心,遭遇如其当年。于是,他决定想办法帮助这个孩子,挽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戎安华上兴义多方寻找潘兴谷,通过各种手段,走访40余家餐馆后在一家餐馆终于找到了潘兴谷。戎安华通过给他解读中央惠民政策、政府脱贫攻坚政策,传递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阐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打开了他的心结,要他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潘兴谷笑了,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一次戎安华自掏腰包1200元,给潘兴谷吃了“定心丸”,然后马上带队上门送医,给他爷爷、奶奶治病,并定期上门检查,目前身体已基本康复。七年来,村里人总会看到戎安华穿白大褂的身影往返于潘兴谷家的路上。
七年来,他总是抽出周末时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学校看望潘兴谷,和他沟通,解除他的心理负担,和班主任交流……七年帮扶路,找民政、教育部门,找团委、找统战,找相关单位协调,自掏腰包,帮潘兴谷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高中毕业后,潘兴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北电力大学,如今,潘兴谷已经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在外企工作每月6000多元工资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县人民医院工作。
潘兴谷说:妹妹潘兴梅已技校毕业,可以自己谋生了,爷爷奶奶病情较以前有好转,生活可以自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他们搬进新家,过上好日子,家里终于可以脱贫了,为此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戎安华、班主任刘老师等许多帮助他的爱心人士,他要和戎安华等广大脱贫攻坚基层干部一起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工作,让他的家乡早日走出贫困,也为家乡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着这一切,戎安华心里既酸楚又欣慰,因为在自己的帮助下,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改变和成长,亲历了一个家庭从濒临破碎到安定温馨。他说:“算是对脱贫攻坚做了一点小事,从潘兴谷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乡的决定,看到了爱心的回报,看到了爱的延续,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爱心会无限扩散。”
李忠金 致富路上领头雁
普安县盘水街道红星村党支部书记李忠金坚持把党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通过发展长毛兔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他也因此被前来调研的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当地村民称为“双带支书”。
红星村是盘水街道的一个贫困村,过去村民们依靠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维持生计,始终是“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面对这一现状,李忠金深知村民们继续种植低效的农作物无法摆脱贫穷,他决定找一个能让群众富裕起来的好路子。上任后,他到山东考察,并针对红星村的实际情况,首先选择带领村民饲养长毛兔。
2016年,普安县在红星建成西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精准扶贫智能养殖小区,占地面积70余亩。小区建成以后,李忠金开始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动员群众饲养长毛兔,但面对新的事物,大部分村民并不接受。
在难题面前,李忠金没有退缩,他选择了自己先带头养兔,并且组建红星村种植养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长毛兔养殖,同公司签订产销协议,按照“五提供、两回收”(提供培训、提供种兔、提供饲料、提供药品、提供技术服务,回收兔毛、回收小兔)的方式发展长毛兔养殖。
经过一年的发展,李忠金的长毛兔从200只发展到了800多只,养兔年纯收入达12万元。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也纷纷加入长毛兔养殖。目前共有101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参与长毛兔养殖,其中12户贫困户用50万元“特惠贷”资金入股长毛兔养殖公司,每年按12%保底分红,户均增收5000元;李忠金还带领6户养殖大户,为无养殖技能的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代养长毛兔,每户用财政扶贫资金2万元购买100只成年长毛兔和5000元饲料入股,每户农户每年保底分红1600元;37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用土地入股,每亩土地每年保底分红300元。
在李忠金的带领下,现在红星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养殖长毛兔,现有兔舍33栋,配套生活用房33套,兔存栏9800余只,年产值达400万元,小兔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李忠金还团结带领党员群众,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深入开展群众思想教育,选准“好法子”,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团结群众发展多种产业致富,并以村委为平台,组建1个公司,下辖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抓农业产业发展。除了发展长毛兔产业外,李忠金还引导群众发展茶叶种植、猕猴桃种植等产业。
目前,红星村村民从2016年人均纯收入4378元提高到2017年8471元,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红星村也实现了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6%,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0万元,彻底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唐 杰 脱贫致富领路人
普安县江西坡镇高潮村第一书记唐杰,近年来共走访村民1000余户2200余次,召开群众会46次,召开党员大会6次。
一个5000多人的村,村两委加驻村干部就10来个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力量不够,首先必须壮大脱贫攻坚这个战场上的队伍,为把全村的党员力量集中起来,调动村两委及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成立高潮村妇联,成员16人,覆盖到每个村组,让她们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来。培养4名村后备干部,发展5名入党积极分子,村创业致富带头人5人。其次必须管好家庭,为转变村两委工作作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高潮村党员网格化管理制度》《高潮村失信农户制度》《高潮村村规民约》《高潮村环境卫生实施方案》《高潮村党员管理制度》等制度。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主题党日活动、群众会、座谈会等方式,在村的重大决策上让群众参与,共同商讨,让他们也成为政策制定人,并实行党员网格化管理,让全体党员群众参与到全村的工作中来,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也让村两委找到工作自信,树立了威信,壮大了脱贫攻坚力量。
创业之初,经过她自己的思考,同家人商量后,决定在家乡投身养殖业,在参加乡政府组织到县新大德信兔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期一个星期的培训后,就回家修建起了兔舍,安装兔笼120个。当时处于创业起步阶段,资金比较匮乏,将打工挣的钱全部用于购买20只长毛兔,开始了她的创业生涯。由于缺乏技术,仅凭她自学的一些理论“摸着石头过河”,1个月的时间,饲养的20只兔子出现大量死亡,仅仅只剩下3只,在外面打工多年的积蓄转眼间就化为泡影。
经历人生第一创业的失败,导致家人对她想再次进行养殖的想法也不再支持,但她没有放弃,硬着头皮,顶着压力,总想着只要自己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她这次对长毛兔养殖,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吸取教训,从基础的理论进行学习,并到江西坡东城区养殖小区进行参观学习,同有经验的老养殖户请教和学习,预先购买种兔10只进行饲养,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对疾病疫情管控和兔笼圈舍的管理,通过一年多的发展,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从原来的10只发展到几百只,2015年底,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卖出长毛兔500多只,收入7万余元,这让第一次从事养殖创业失败的她感到欣慰,对长毛兔养殖更加充满信心,干劲更加足。
这时,郑艳内心萌生出要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想法,认为:只有大家一起赚钱,才能实现体现她自身的价值。于是她经常走村串户,到群众家中做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长毛兔养殖中来,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大家从她的创业中看到了希望,以入股分红、购买长毛兔参与养殖等方式投身到长毛兔产业中来。很快,养殖场长毛兔笼位从当初的120个发展到现在的1530个,兔存栏1000余只,养殖场的建设投入从当初四五万元增加到四五十万元。收入从六七万元增加到十多万元,这也让群众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由于一年四季她的身影穿梭在村组之间,默默地为群众服务,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老百姓的称赞和认可,一些老百姓逢年过节时,还特意提上自己家的长毛兔到她的家中表示感谢,但她谢绝了乡亲的好意。
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为了大家能有好的生活,多挣点钱,我做的这些事情微不足道,最重要的还得靠你们自己,只有你们自己努力了,生活中到处都会是财富。”
郑艳说,她深刻体会到原来助人为乐是多么快乐和自豪的一件事情,据统计,这名90后的小姑娘共带动20余户贫困农户共同发展,让他们先后走上了致富路。(黄太富)
来源:黔西南日报
上一篇:10万碎瓷片“化腐朽为神奇”!圆明园“修复1860”二期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