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19-09-23 10:19:13
摘要:“上海文学艺术奖”旨在表彰和奖励为促进和繁荣上海文学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作品,是上海文学艺术界的最高奖。
为表彰和褒奖上海杰出文艺人才,营造更加良好的文艺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壮大上海文艺人才队伍,经过一个多月认真细致的评选工作,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奖名单9月23日揭晓,评选出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五个领域的“终身成就奖”5人,“杰出贡献奖”5人,并产生“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围名单。
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是: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按姓氏笔画排序);获得“杰出贡献奖”的是: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按姓氏笔画排序)。
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为:丁阳、王占黑、王们书、王丽君、王佳俊、王音睿、王玺、王婉娜、王维维、包慧怡、刘丽婷、刘炜、刘鹏、李诗忆、杨扬、甫跃辉、吴睿睿、张丰、陆轶文、罗陵君、罗晨雪、周涛、周嘉宁、项静、秦雯、唐嫣、戚冰雪、韩延、谢欣、雷小雪(按姓氏笔画排序)。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城市需要卓越的文化名家。“上海文学艺术奖”旨在表彰和奖励为促进和繁荣上海文学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作品,是上海文学艺术界的最高奖。
“上海文学艺术奖”首届评奖于1991年4月揭晓,此后分别于1993年、1995年、1998年、2002年、2014年成功举办,自2014年第六届重新启动,并确定每五年举办一次。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至今,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推动下,上海文艺事业迎来了新发展,推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上海原创、上海制作的文化精品,涌现了一批具有知名度的上海培养、上海孵化的文艺人才。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既展示了上海文艺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展现了沪上文艺人才的新风采,同时也是进一步激励优秀文艺人才再创佳绩,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参评范围为文学、影视、戏剧(含戏曲、杂技、魔术等)、音乐舞蹈、美术(含书法、雕塑等)五大艺术门类,设“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对于获得“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的个人,给予表彰及奖励,并对其艺术成就、作品等进行总结整理,为其出版评传、个人作品及制作纪录片等;对于获得“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的个人,给予表彰及奖励,资助其创作、展演、出版书籍等。在评奖同时,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将再度推出。对于入选计划的个人,将列入本市文艺人才库,为其提供创作、演出、深造等机会。“上海文学艺术奖”从奖项设计到后续培养,充分彰显其引领性、标杆性,同时也兼顾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孵化——有大师,有梯队,形成人才高地。
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东方网承办。
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王文娟
台上演戏,不怕复杂,要精益求精;台下做人,只求简单,要甘于奉献。
1926年12月生,国家一级演员,越剧“王派”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王文娟1939年离家至上海,师从表姐、越剧小生竺素娥初习小生,两年后,改学花旦。1948年秋,王文娟进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首演《风潇潇》。上海解放后,与徐玉兰合作演出《白毛女》《信陵公子》等剧目。1953年春,王文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和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二等军功章。1954年春,王文娟随团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同年秋,她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春香传》中扮春香,获表演一等奖。由于在该剧中出色地表演了朝鲜少女的情怀而受到同行的高度赞赏,成为她的成名作。
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王文娟艺术上日臻成熟,先后扮演神话剧《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角色,都以演技精湛、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给观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出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追鱼》《红楼梦》在1959年和1962年被摄制成戏曲艺术片,1996年拍摄了10集越剧电视片《孟丽君》。
王文娟说,现在的戏曲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更要求演员和编剧、导演增强责任感,排出喜闻乐见的好戏。好戏是一点点改出来,一点点磨出来的,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感,通过创作寻找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何占豪
作曲家的眼睛要向下看,最要紧的是老百姓的夸奖。老百姓不夸奖,拿什么大奖都没用。
1933年8月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指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作者之一。
何占豪17岁考入浙江省文工团,1952年转入浙江越剧团乐队,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进修班,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讨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就此诞生了石破天惊的《梁祝》。当时,何占豪26岁,另一位作者陈钢24岁。
继《梁祝》之后,何占豪又创作了《烈士日记》《决不忘记过去》《龙华塔》《别亦难》《草原女民兵》《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音乐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协奏曲和琵琶协奏曲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情》,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傣寨风光》,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并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进行改编,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
“在《梁祝》之前,民族音乐几乎没有交响协奏的代表作,大多是同音协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是年轻人,很有志气。中国当时没有交响协奏曲,用外来的音乐形式,加上民族内容和戏曲风格,却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何占豪说,《梁祝》的经典,不是因为我们作曲家有多了不起,而是因为向人们喜爱的民间音乐学习,这条路走对了。
陈少云
我能成为今天的我,要感恩时代的机遇。
1948年9月生,国家一级演员,上海京剧院麒派老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少云专工麒派,常演麒派剧目有《徐策跑城》《宋士杰》《清风亭》《宋江杀惜》《追韩信》,全本《楚汉相争》《打严嵩》《斩经堂》《明末遗恨》《三娘教子》《十五贯》等。新创剧目代表作有《成败萧何》《狸猫换太子》《宰相刘罗锅》《东坡宴》《金缕曲》等。他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上海第六届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等奖项以及 “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文艺家”等称号。
1996年,怀揣麒派梦的陈少云接受上海京剧院邀请,举家从湖南迁至上海。上海京剧院推出一出出新创作品,陈少云也迎来创作高峰,海派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一连排了三本,极为轰动。此后,他又陆续主演《成败萧何》《金缕曲》等一批新编作品。他说:“我能成为今天的我,要感恩时代的机遇。”
为艺术而忘我拼搏,对陈少云而言是家常便饭。2017年,他在逸夫舞台演出《黑旋风李逵》时受伤,仍坚持完成演出,被送到医院后,确诊为左胸第5、6、7三根肋骨断裂。今年,陈少云在上海京剧院新编大戏《北平无战事》中饰演中共地下党员谢培东,虽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但他没有丝毫懈怠,夜以继日地排练、打磨,“连做梦都在背台词”。
周慧珺
我的一生很简单,简单到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书法。
1939年12月生,书界大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蜚声书坛,真草隶篆皆有涉略,尤以行草称著。
1974年,35岁的周慧珺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字帖中那刚健俊逸的墨迹令人耳目一新,一时间名满大江南北,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周慧珺热”。之后,她又接连书写了《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周慧珺行楷书千字文》《周慧珺行草千字文》《周慧珺教魏碑》《周慧珺楷书前后赤壁赋》《周慧珺行书杜甫诗选》《周慧珺楷书前后出师表》《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十余种字帖,不仅每一次都与自己此前的风貌拉开了距离,而且作品中蕴含的元素不断丰富,手法日趋洗练,呈现出不断否定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
虽成名甚早,周慧珺却从未停止过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的步伐。进入古稀之年,她更是真体内充,积健为雄,风格与技法以独到的个人体系构造,进入到了人书俱老之境。
周慧珺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任上海书协主席期间,凭借其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为书协组织活动筹募资金;当协会难以开支费用时,她经常慷慨解囊。2003年抗击“非典”,她个人捐款20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书协组织募捐活动,她捐款30万元,她还匿名资助生活困难的名家遗孀及帮助困难青年入学,资助残障人士等。2017年初,周慧珺捐出2500万元个人资金,成立“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旨在打造书法界的“诺贝尔奖”,激励中青年作者为振兴海派书法而努力拼搏。
周慧珺主政上海书坛的十二年,也是上承海派书法深厚的历史积淀,下启上海书法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复兴的关键十二年,她对海派书法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自身也为新时期的海派书法竖起了一座崭新的地标。
1940年5月生,是我国当代公认的兼擅书法、国画、篆刻、艺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的通才。他2014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榜首。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当代海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将弘扬海派艺术文化视为己任,更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韩天衡从四岁起学写字,六岁学刻印,三十五岁再学画,在郑竹友、方介堪、马公愚、谢稚柳等师辈的教诲下,不断拓展艺术空间,始终孜孜以“学”,出版专著逾一百四十种。他秉行义务教育五十多年,弟子遍布全国各省市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许多韩门弟子成绩斐然,已成为各地书坛的骨干分子及领军人物。
韩天衡心怀公益,将一生钟爱的历代艺术珍品和自己创作精品共1136件,图书一万多册无偿捐赠给国家。2013年,韩天衡美术馆在上海嘉定正式开馆,供社会大众观赏。他又将国家奖励给他的2000万元捐献出来创立“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用于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不断支持文化艺术活动,并开办天衡艺术教育基地,进一步推广传统艺术。
韩天衡美术馆开馆后,韩天衡不顾年迈,积极策划举办有影响力的多个展览,其中“文心在兹—古今砚文化特展”获得文旅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活动目录》,“海上六大家”获得《上海市2018年最受欢迎的美术馆展览》。
上一篇:八旬老人送锦旗,感谢医生解忧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