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19-09-14 21:33:16
记者从上海电影家协会获悉,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之一、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于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吴贻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重庆,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年回沪工作,历任导演助理、副导演、导演。1984年起,先后出任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总公司经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上海影城主任。参与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主要电影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等奖,《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国内外奖项。
少小离家老大回,拍《巴山夜雨》返乡
拍摄《巴山夜雨》的时候,吴贻弓刚过40岁。他做执行导演,吴永刚负责把关。虽然出生在重庆,但吴贻弓在抗日战争胜利时就离开了那里,对于那个城市的印象,只有些孩童的记忆。那也是他那么多年之后,第一次回到重庆。但吴贻弓当时已经感觉到巨大的变化,他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原来住的地方他们都找不到了。以前都是平房,我念书的那所小学也就是两层楼,后来去那个地方已经变成农业银行十几层的大高楼。”
小时候从重庆启程去南京走的是水路,吴贻弓当时年纪小,对三峡并没有很深的印象。编剧叶楠写的剧本里,开篇第一幕就是在朝天门码头。之后剧组为拍摄登上了客轮“东方红40号”,“船上也没有其他的旅客,就跟着我们在三峡里头上上下下上上下下地拍,拍了有差不多二十来天。”
《巴山夜雨》在一艘客轮上拍摄
在重庆二十多天的拍摄经历,也是吴贻弓一生难忘的回忆:影片男主角李志舆到重庆后,首先就去访问了诗人梁上泉,观察、体会诗人的气质谈吐,以便更好地把握角色;为拍摄老大娘向江里倒红枣祭奠儿子、红枣被旋涡吞没的的画面,特技组在烈日下等了三天,才捕捉到理想的漩涡……
《巴山夜雨》过后,吴贻弓获封“在银幕上写散文的吴贻弓”的雅号。他本人听到这样的赞美却不敢贸然领功,把画面的诗情都归于大自然的造化,“它本来就漂亮,从古到今很多人都在那里写过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包括《巴山夜雨》这个片名,也是从诗句里来的。”
病榻上写下“上海电影万岁”
吴贻弓还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获“新时期全国影视十佳电影导演”“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等称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奖”、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今年5月,这位与上海电影、中国电影耳鬓厮磨了一生的老艺术家在病榻上写下“上海电影万岁”,寄托无限情意。
上游新闻综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