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知名律师

  • 18053115917
  • 知识产权

    周先生

    联系方式

    • 潍坊知名律师
    • 咨询电话:0531-80961678
    • 24小时热线:18053115917
    • 律师微信 :18053115917
    • 济南市文化东路24号

    《1917》:比关注战争本身来说,人性更值得关注

    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3-16 23:40:41

    文/裴晓锋

    《1917》是一部营造芸芸众生面对战争残酷时最真实反应的电影,将于今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因为故事的原型是松散地基于导演童年时爷爷叙述的参战经历,为了将一个简单的送信故事延伸为跌宕起伏的生死考验,相比于许多同类题材的电影,尤其是诸如《光荣之路》,《圣诞快乐》这些殿堂级的神作,在人物的刻画和思想内核的深度上还是显得浅薄。

    但是,通过营造的一战中战壕和无人区惨烈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示了生命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和人性在残酷中的历练。

    01 《1917》故事及背景

    影片发生的时间是1917年4月6日,巧的是这一天也是美国一战的参战日,美国参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确定的一点就是表面上是为了捍卫自由民主,实际只是怕英法输了还不起战争期间找美国买的债券。

    16岁的英国士兵和同伴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

    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弹药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1917》的这一天德军进行了一次战术撤退企图诱敌深入绞杀紧随其后的英军,而主角作为信使的任务就是在电话线被切断的情况下,将上级撤销进攻的命令传达给在战线另外一头准备进攻的德文郡二营,否则1600人将丧生于德军的火炮之下。

    历史上,1917年的欧洲西线战事依旧胶着,而东线沙俄帝国在轰轰烈烈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下逐渐分崩离析。因此,随着东线压力的减轻,德皇威廉二世决定将法国前线的部队后撤到由德国人自己修建的,更为坚固的兴登堡防线上来优化资源分配和部队整备,于此同时,重启无限制潜艇战的战略,企图用封锁海上补给的方法耗死英国从而取得胜利。

    这个代号为"阿尔贝里希"的战略撤退行动从2月开始到4月为止,德国军队趁着夜色在2个月的时间里将10-14个师的兵力从索姆河战役之后在阿拉斯和圣昆汀之间凸出的占领区撤离至兴登堡防线,将德国的战线后退了40公里。

    撤离期间,为了确保向前推进的英法联军不会占到便宜,德军采取了焦土政策,一周时间砍伐了占领地区的所有果树,污染水井,将村庄夷为平地,用树木封锁公路,并把所有的铁路和桥梁炸毁。占领区生活的约125,000名青壮平民被运送到法国和比利时其它地区工作,而儿童,妇女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则被德军留下,只给了很少的口粮苟活于战场当中。

    电影《1917》中的种种场景就是对这一段历史的还原。

    由于此次德军撤退的规模之大和行踪隐秘,英法联军的指挥官面对这般"空城计"十分困惑,这也严重打乱了两军原定于春季的进攻计划,前进路上德军设下的陷阱和阻碍也严重阻碍了英法两军前进的信心,而《1917》也是受这个历史事件的启发,在德军撤退的大背景下,营造了一段步步惊心,暗藏危机的危险旅程。

    02 信使是信仰和职责之所在,更是战争和生存的逼迫

    主角史科菲尔德和布莱克下士是英军来往于部队之间递送信件的信使。

    一战时期现代科技运用的大爆发,坦克、飞机、新式火器、医疗等都在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这时期的通信技术依旧没有长足的进步,最成熟的电话线技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失效。

    而刚刚发展起来的无线电不光保密性很差,运用也很有限,因此,大部分时候依然是"通讯靠吼,传令靠走"的方法来传递信息。

    这也更加凸显了信使的优势:比静态连接的电话线更加可靠。

    人作为信息的载体,不光可以记住更复杂的信息,避免携带的文件被破坏,也能在关键时刻销毁信息防止被敌人截取,最重要的是,信使的灵活性能确保信息传递到战场上最危险,最难以触及的角落。

    也正因为如此,要经常性地穿梭于前线和无人区的信使可以说是一战中除了冲锋突击队以外最为危险的职业。

    而因为这个职业本身所承载的巨大危险性,信使通常是由军衔较低的优秀士兵担当,《1917》中的主角史科菲尔德就是一个在索姆河战役中活下来的下士,能在那场战役中幸存的士兵屈指可数,也侧面证明了他足够担当起这么一项重要的传信任务。

    曾在法国服役的美国中士亚历山大·麦克林托克在1918年的一份报纸上描述过前线信使的编制:"通常来说,同时派遣两到三个信使或是按不同的路线分别派遣三个信使是前线传递信息的基本原则,这样至少能保证一个人肯定能将信息传达到目的地。"

    他还讲述了不按规章办事的可怕后果:"曾经有一次,在一支部队即将对德国阵地发动攻击前,一名军官最后一刻改变了进攻计划,并只派遣了一名信使去传达信息,结果那名信使在穿越无人区时被德军打死了,他的消息便没有被传达。结果,一个营在没有火力掩护的情况下攻击了德国人,在几分钟内造成了高达600多人的伤亡。由于这个可怕的错误,几名军官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1917》的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这个故事启发,这也是为什么片中史科菲尔德会拼上性命去传递信息,因为如果他手上那一张薄薄的纸没有及时送达前线,那么就是数以千计的生命将白白牺牲。

    如同《1917》中描述的一样,除了对面的炮火和子弹,信使另外一个最大的敌人便是迷失方向。

    一战的战场缺乏如今的GPS,卫星地图,无线电指引,信使只能靠一张或许早已过时的地图、当地驻守时间较长的守军的指引和自己的直觉去寻找方向。

    而且大部分时候为了躲避子弹,大部分信使都选择在晚上出发,这也是为什么主角在接下任务一开始会对白天出发的决定表示担忧,毕竟如果有狙击手的话,横穿战场肯定是九死一生。

    黑夜中迷失方向更是家常便饭,大部分信使也因为迷路常常走入敌人的占领区而被俘甚至死于枪口下。

    《1917》对于一战信使迷路的危险描述非常精彩,史科菲尔德夜晚误入德国占领区,在法国村庄中躲避德军追杀的桥段可以说是近十年来银幕最惊心动魄的体验之一。

    但在现实中,比这更加危险的情况绝对数不胜数。

    那么,面对这么多危险,信使为什么还要这么去拼命?

    抛开信仰和军人职责,唯一的解释就是战争和生存的逼迫。

    03 堑壕战,无人区和疾病是战争的标配,更是对生命的残忍

    《1917》对战壕这个一战最著名的视觉元素着墨不多,但通过几个片段和主角二人对话中的只言片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前战壕中如同地狱般的生活。

    一战之所以陷入了堑壕战的胶着状态,简而言之就是落后的军事思维和军事技术进步之间形成的不对等状态所造成的。

    一战爆发之初,几个交战帝国的战术思维依旧还是19世纪普法战争期间那种依靠步兵,骑兵快速包围歼灭的陈旧思想,殊不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爆发,战争早已不是以前那种贵族间列队互相枪毙的游戏。

    正因为如此,一战还没开始几个月,双方的伤亡达到了惊人的几十万,按照这个伤亡速度亡国灭种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意识到正面进攻只会白白葬送人力,双方都开始深挖战壕,巩固防御,前线短短的临时战壕逐渐变为了复杂,面积宽广的防御工事来抵挡敌人的炮火。

    比如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1917年的尼维尔,帕尚代尔战役,但这些战役往往对战线的发展微乎其微,以白白牺牲了数以万计人的性命为代价而只前进了几公里。四年中的大多数时候,战争以双方战壕的静态僵持进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堑壕战应运而生,为了确保战壕中步兵在炮火下的生存能力,双方长时间的僵持和不断的炮击,交战双方战壕之间的空档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块不受任何势力控制的死亡地带:"无人区"。

    无人区为一战最具代表性的视觉元素,是任何一部一战电影都不会缺席的部分。

    交战双方布置的密集的狙击手和机枪火力网彻底封死了所有试图直接穿越无人区的可能,而每一次突破这片死亡之地的尝试往往只会在无人区徒增几百具无法收回的尸体,亦或埋在土里,亦或挂在铁丝网上,任由风吹雨打,慢慢地腐烂,最后尸骨和火药,弹片一同溶入脚下的泥浆中,成为这幅死亡之景的点缀。

    《1917》中对于无人区中尸体混杂着泥浆的描写,也精确地还原了这片死亡地带那种泥泞的窒息感,让人不寒而栗。

    士兵们用身边不断倒下的战友所带来的恐惧麻木自己的神经,依靠着摇摇欲坠的纪律,而不是生命的火花活着。

    除了要担心落在头上的炮弹,无人区等,在前线战壕中的士兵更为担心的则是恶劣的气候和环境带来的卫生和疾病问题。

    由于前线的惨烈,大部分战场上的遗体无人清理,只能慢慢腐烂,腐烂的尸体滋生了大量的细菌,恶劣的卫生条件提供给老鼠、虱子传播瘟疫和疾病的温床。

    寄生虫、真菌、痢疾、斑疹、伤寒、霍乱等,似乎已是家常便饭。

    《1917》中,当主角们进入了德军休息的碉堡内时,战壕鼠的真容,让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们可怕的体型。

    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在前线受伤没有及时救治的话,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

    因为《1917》发生的时间是在气候相对宜人的四月,因此影片中没有太多地表现战场上恶劣的卫生条件,但还是利用通过穿越无人区时被铁丝网划伤手掌,受伤的手又跌入腐烂的尸体中这一桥段侧面反映了卫生状况这个现实。

    在战争面前,生命如同蝼蚁。

    04 写在最后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中,关于二战的影片非常多,而关于一战的影片却少而又少,这也许是这部影片比较受人关注的原因之一。

    应该说,《1917》不仅仅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反战杰作,更是一部揭示战争状态下人性的杰作。

    《1917》相对真实地刻画、还原了一战战场,是百年前那段快被遗忘的历史的真实写照。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战的悲剧,正如片尾麦肯锡上校所说:"现在撤退,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要求在黎明进攻。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在毫无意义的拉锯战中,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被贵族的野心所吞噬,一次次绝望的冲锋,就是一次次人间悲剧的重演,这也是历史的代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为交流,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上一篇:赵丽颖19岁照片被扒出,眼睛细小鼻子肥大,疑似做过微整容调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