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3-10 18:32:31
相信大家最近都在追一部由孙俪主演的热剧《安家》,随着剧情的推进,女主角房似锦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人物。和日剧原版中“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的女主相比,《安家》里的房似锦一出场就是个充满争议的角色,这个人物在剧中呈现出的心态和变化,也为观众津津乐道。
“房子之前对她来讲就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后来变成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房似锦这个人物是立体又矛盾的:一方面“她一定不是一个‘体温’很高的人,她有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原生家庭,从小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没有给她很多爱,她没有感受过别人的爱,她不懂得怎么用爱去感染别人、怎么用情感和人互动,她用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去与身边的人交流,她对自己也是这么苛刻。所以很多人对孙俪这次的人设话题性非常高,甚至弹幕中很多评论给人的感觉是人设“崩了”。
可是事实真的是那样吗?大家说房似锦套路也好、忽悠也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做任何事都在她的道德底线之上。对客户非常真诚,对所有员工非常严格,对自己其实也很严格。所以说:房似锦有多冷酷,最后就有多温暖。
老话告诉我们“三岁看八十”,一个人的人格,在7岁之前基本就定型了,这也就是童年宿命论。一个人的童年里,藏着他的命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心理犯罪的电影电视剧,在做心理分析溯源的时候,基本都是追溯到了童年的不幸。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七岁以前,是人格的塑型期,一个孩子从一张白纸,到被父母以及养育者画满了各种图画,这些图画既是印记,又是索引,会引导这个人未来一生的生活。
在“安家”里面,房似锦出生在多子女的贫困家庭,父母连生三个女儿,养儿子的心又不死,后来怀上了她,满怀期待生下来后,发现又是一个“赔钱货”,失望之极,随即就像丢掉一块抹布的,要把她扔进井里溺死。幸亏爷爷发现及时,把她救了下来,她才侥幸活到世上。但随后十几年的成长过程里,她成了家里的受气包,谁看不顺眼,都可以揍她,母亲更是把她当成眼中钉,肉中刺。
父母是我们最初接触世界的两个代表,如果童年里那份最初的体验是痛苦的,那么我们会产生一个信念:世界是糟糕的且不安全的,人是不值得被信任的。于是我们会自动与人群保持距离,在必要的社交里,因为害怕被攻击或被抛弃,所以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佯装毫不在意,甚至高高在上的样子,来避免重复童年里的创伤体验。这一切的过程都是在潜意识里自动完成的,信念产生行动,行动衍伸为习惯,习惯就形成了固定的性格模式。
因此,在“安家”里面,当房似锦的母亲出现以后,她刻板,不近人情的性格顿时被合理化。因为母亲是她“内在世界”的缩影,一个不断遭受母亲抛弃,殴打,继而又敲诈的女人,她连自保都难,哪里有爱分享给他人呢?
随着剧情的推进,房似锦被店里一群有“人情味”的同事所包围,所以她的内心也在慢慢发生转变,从十分冷漠上升到主动关心,从“唯利是图”变得为客户考虑。从对爱情与婚姻毫无憧憬,到逐渐可以对一个男人敞开心扉。这些的松动和改变,其实就是改变命运的基础。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发现积极的、正向的人和事,比如房似锦的爷爷,在她内心种下的是善念;“徐姑姑”等人,赋予她的则是“烟火气息”。有了这些正向的牵引,一个人会越来越积极乐观,生活和事业也都会越来越阳关灿烂。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