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1-01 21:05:38
?文/电影什么都知道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语非年
在这个略微有些阴冷的年末时刻,没想到院线影片最让人惊喜的,不是葛优赵薇主演的《两只老虎》,不是胡歌的转型之作《南方车站的聚会》,不是黄渤出演的《被光抓走的人》,不是甄子丹号称最后一部动作片的《叶问4》,不是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只有芸知道》,而是一部翻拍片——《误杀》。
从影片点映开始,各种诸如“剧本给力、情节紧凑、演员演技炸裂、打破国产影片‘十翻九烂’魔咒力作……”等赞誉纷至杳来。
但正如电影主人公充满“豆瓣阅片大神”般傲娇的口头语:“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而当你看过足够多的“注水”宣传与刻意引导,你就会发现,很多影片最初的口碑来自于营销文案与“水军”。尤其是,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被抹上了一层非常油腻的“陈思诚”印记。
虽然在影片海报及字幕展示中只是出现了“监制”的头衔,但整部影片看下来,还是充满了浓浓的“陈思诚”味道。
剧本,是如何给力的?
《误杀》翻拍自印度2015年高分悬疑电影《误杀瞒天记》,因为原片的剧本构架以及故事情节已经足够生动,所以《误杀》在剧本上的成功至少有一半功劳在于原作剧本。
在原作基础上,《误杀》剧组的六名编剧很显然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在影片节奏和一些故事情节的改编上,更能凸显“本地化”以及解释故事矛盾的合理性:比如,人物形象改编。
对影片中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与贴近生活。比如肖央饰演的李维杰,他打动人心的地方并不在于演技多么高超,而是他塑造了一个更接近现实的人物形象,那个唯唯诺诺,那个因为生活拮据而显得有些扣门的小人物,像极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你我他。
再比如,故事细节改编。
原作中“警察局长的儿子”只是偷拍了大女儿洗澡时的裸照进而威胁,但在《误杀》中却改编为更具冲突和让人深思的的迷药、性侵;
原作中“二号去听经,晚上住旅店;三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已经成为经典片段,但在《误杀》中,把“听经”换成了“看泰拳”,这更符合当地特色,而且与影片的整体色调与节奏一致。
这样的改编,一定是集合众人之力。相较于《唐人街探案》中陈思诚在片头为自己署名编导合一,然后将其他编剧放到片尾署名联合编剧的神奇操作,这一次,能够让我们知道,是有六位编剧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情节,是如何紧凑的?
陈思诚在《误杀》观影会上接受采访时,主持人曾问道:“你觉得电影最难的是什么?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
陈思诚回答:“是节奏感。节奏感是让一个电影,哪怕是文艺片能好看的东西。
什么是节奏感?举个例子?《让子弹飞》,开始姜文对着火车开枪那段,啪啪啪,几个子弹打出去,边上人说,没反应啊。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 然后BGM响起,那段太有节奏感了 。”
相对于“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度片,《误杀》的节奏特别快,像是被击打的鼓点,又像是加速跳动的心跳。
导演很聪明地利用各类蒙太奇剪接,比如李维杰在罗统观看泰拳比赛和素察在李家仓库中与母女二人的冲突,这一段交叉蒙太奇的剪接让观众看得大呼过瘾。
再比如,李维杰得知事情原委后着手处理素察的车与手机的长片段,在急切节奏的渲染下,一切显得有些惊慌而不失条理,尤其是在将车推入水中的镜头中,路过的羊群,低头捡杯子的牧羊人与缓缓沉入水中的汽车,那种惊悚甚至让人忘记呼吸。
在对节奏感的把握中,陈思诚有一种近乎先天的敏锐,他总能看似轻松的调控那种张力,这种张力能带给人一种俗气的欢乐和直白的冲击,而这种欢乐和冲击正是高票房的基础。
演技,是如何炸裂的?
所谓演技炸裂,其实只是更真实的表现,让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是真的,是在那个场景下,所有正常人必然会做出的情感与情绪表达。
肖央的表演,让我们相信,他真的是生活在偏僻小镇的普通居民,整天穿着一套工作服,满身油腻的中年男,他的家境不富裕,没有权势,他和家人有些胆小和懦弱,在遭遇问题的时候,只能被迫选择“应战”。
陈冲演绎的角色,既是狠厉决绝的警察局长,也是一个骄纵儿子的母亲。在她身上,那种警察的机敏、断案的果敢,以及一个母亲在听闻自己儿子失踪后的焦躁,到得知儿子被谋杀后的悲愤,以及逼问陈维杰一家人时的暴怒。每一个细节都被把握的丝丝入扣,在逼问李维杰小女儿安安时,那一句扭曲着脸的嘶吼“说”,令人禁不住瑟瑟发抖,从深心里升起一股寒气。
谭卓饰演了另一位母亲,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妇女,她柔弱胆小,但当知道自己的孩子受到欺凌时却可以选择奋不顾身,在影片中,她和陈冲饰演的拉韫对峙,一下子将整个片场带入紧张到像是空气都凝结了一样的状态。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是怎样的决绝,才能咬牙切齿说出这样的话,两位母亲的对峙,在一刹那,像是两只猛兽的对视,那一刻,我们才看到,母性的力量。
剧本给力、情节紧凑、演员演技炸裂,所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混合在一起,才打造出这样一部影片。但在《误杀》背后,其实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内涵。
迷失的羊
大家一定发现了,《误杀》这部影片的英文译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即“没有牧羊人的羊群”。
这句话出自《圣经》:“米该雅说,我看见以色列众民散在山上,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耶和华说,这民没有主人,他们可以平平安安地各归各家去。”
“羊”的形象在宗教中总是寓意着温顺善良,而在影片中屡次出现羊的镜头,也给影片带来了一种宗教意味上的救赎。
当李维杰第一次路遇僧侣,并虔诚布施时,僧侣的身后跟随着一直温驯的羊。
当李维杰将素察的车推入河中时,路过的牧羊人人并没有发现异常,但羊群中的一只羊却深深凝视着他,它似乎看到一切。
后来,完成瞒天过海布局后的李维杰再次遇到僧侣想要布施时,僧侣背后的那只羊不见了,而僧侣也拒绝了他的布施。
这里的羊,或许意味着一种心地纯善的见证与消失。
最后,当李维杰在忏悔塔前虔诚忏悔,并最终选择自首时,在他身旁,又一次出现了那只温驯的羊。
这里,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善良的回归。
在所有的信仰之中,最有力的一种力量是让人获得心灵的平静。
巧合的是,影片的主题曲是萧敬腾演唱的《亡羊》:
“我们都身不由已 披荆上战场
生活不能再顺理成章
睁开眼睛就要计算著
如何去武装
盲从世界里 蒙着眼
很迷茫 也很慌张
迷途的 歧路亡羊”
在歌曲中,我们很容易想到那个“歧路亡羊”的故事,人生中的很多时刻,因为走错,而丢失了那只羊。
影片中,大家已经猜到,被“误杀”的素察其实是被埋进棺中活活闷死,而当李维杰看到小女儿安安修改后的成绩单以及新闻中因自己布局而引起的混乱。
他意识到,自己“误杀”了小女儿的诚实以及民众的信任。
所以在最后,他的自首其实是完成一种自我救赎,这种救赎,甚至已经无关于“误杀”案件本身。
终将继续的生活
刘震云曾经说过:“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这两种人可以转化,羊渐渐可以转成狼;狼呢,渐渐地到一定阶段也可以转变成羊。就好像是善恶一样,没有绝对的善恶,你这人特别的善良,那也有特别不善良的地方。”
人心,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
大家都曾坚定地认为李维杰是个好人,但他的确利用自己从电影中学来的的蒙太奇剪切手法让大家在无意中为自己做了伪证。
他是一个好人吗?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还是一个无私的人?
他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牺牲者?
影片的最后,当记者采访街边路人,有人说“李维杰应该无罪释放”,有人说“要是别人欺负我女儿,我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还有人说“暴乱中他们砸坏了我的东西,不知道该找谁赔偿”……
最后话筒递到颂叔面前,他微微蠕动双唇,但最终只留下一个看透一切但却欲言又止的微笑。
生活终将继续。
“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上一篇:人民的名义:看看李达康的车牌号!就知道他在汉东省是什么地位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