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19-12-04 07:16:01
01. 有的人宜人性,有的人活成了AI
最新一集的《仅三天可见》姜思达采访袁弘,在弹幕里有很多人说:这期节目是最舒服的一期。我也赞同。
抛开两个人对自己人生规划这方面不说,光他们两个人对方就很舒服。
有一个片段姜思达到袁弘家里做客,家里还有袁弘的父母,看过姜思达前几集采访就知道,他对镜头非常不适应,对于陌生人很难聊得来,需要强行让自己融入进去。
而这一集,袁弘跟姜思达讲自己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经历,跟他互动。姜思达说:“我几乎在后半段能够忘记镜头,可能是我录这几期以来,最轻松、放松、开心的一天。”
节目里姜思达评价自己是一个很要的人,袁弘问:“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这种要想证明给谁看吗?”
姜思达说:“我想证明给全世界看。”
很多人听到这话,可能会泼凉水又或者觉得这人脑子不太好使。
但袁弘什么也没有做,而是听姜思达的解释。
姜思达用三个字评价袁弘:宜人性。
节目结束后,场外负责人问:你觉得袁弘是什么颜色?
姜思达说:”大地色。因为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个都太明确了,大地色不是很明确的一个颜色,但大地色非常宜人。
乍一听会觉得大地色是很容易忽视的一种颜色,恰恰相反,大地色是能生长的东西,能够衬托别人。但别忘了,大地色有一天也会变成火山。
跟袁弘一起形成对比的是于正。他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姜思达很直白的说:”你长得不太好看。“又或者跟人交流,讲到一半,就低头玩发微信。
姜思达对于正的印象:他就像AI,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一个宜人性,一个像AI。
两者的区别在于:共情力。
所谓的共情,就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独特的经历,并做出反应。
拥有共情力的人,即便三观不同也能做朋友。
02. 好的道理,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水到渠成的共情
我们每一个人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讲道理。
如同《大话西游》唐三藏念经般的说教: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
句句都在理,但没有人愿意听。现实中,有一个人在你耳边这样说,你恨不得想要一拳打死他。
心理学家李雪讲自己跟妹妹相处的故事。
妹妹买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李雪总是忍不住想教育她“面包要及时吃,不要浪费钱。”。
听到这话,大多数人两种反应,第一种说一句:“知道了。”第二个反应就是:”你好烦啊,每次都说。”
为什么我们听到这话感觉都不好呢?
因为这句话在传递一个信息:你想通过道理改造她。
后来李雪反思了一下,发现自认为善意的提醒,是觉得:妹妹今天对食物这么不珍惜,以后就会一直这样,逐渐变成一个浪费成性的人。”
这个时候,你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别人。
李雪想明白这事后,她再看到妹妹买了一堆的面包放在冰箱里,只是简单地告诉妹妹:“这个面包店的面包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只能放三天,三天过后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喔”了一声,但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及时吃掉面包,有时候还会提醒李雪“面包要到期了。”
习惯性用说教的语言跟人沟通,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对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的行为逻辑。
大家立场不同,彼此各有“理”。
靠道理走遍天下是行不通的。
一个好的道理,不是枯燥生硬的说教,而是水到渠成的共情。
03. 共情,一种有温度的沟通
《令人心动的Offer》有一集:邓冰莹和梅桢两个人接了重婚案。委托人在工作中认识一位男士,确认关系之后在拉斯维加斯领了结婚证,后来两个人回到中国大陆之后,委托人发现男士有婚姻,后来签了补偿协议,但男方没有履行协议职责。现在委托人要寻求法律的帮助。
两个人在跟委托人交流的过程中,邓冰莹要求委托人讲述“被小三”的过程,这个时候委托人的情绪已经不对了。
但邓冰莹没有察觉,持续发问当事人能不能将聊天记录或者身边的好友出来作证,还再三问委托人:“男方结婚这件事情,你知不知道?”
最终,委托人情绪爆发,说:”我不知道,我要知道怎么可能跟他结婚。“
可邓冰莹始终没有察觉当事人的情绪,而梅桢察觉委托人情绪不对,耐心跟委托人解释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看到委托人产生抵触情绪的时候,先安抚委托人,委托人才慢慢恢复平静。
与委托人交流完之后,带队律师找邓冰莹谈话,跟她说:“你本身想要知道点没有问题,但要换一种表达方式。现在这么直白的问,委托人会觉得自己明明是受害者,为什么现在变成坏人。”
而梅桢用更感性的表达跟委托人沟通,让她感受到虽然你不在我的位置上,但你懂我。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邓冰莹赢了理,却输了情。
共情,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沟通能力。
04. 比个人缺乏共情更严重的是“共情感集体缺失”
工作之后会发现能够做成朋友的越来越少,甚至与以前的好朋友都走散了。
上学时,我们喜欢手挽着手一起上厕所,现在翻开微信通讯录,联系人有几百,几千人,但真正能聊天,称得上是好友的人一个手就能数过来。大家更多的是朋友圈点赞之交。
心理学家将社交划分为两种,分别是功利社交和共情社交。
功利社交就是以功利为出发点和目的,参杂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而共情社交是指有共同兴趣和体感体验所建立的亲密关系。有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共情能力就会下降,共情社交也在减少。
交友变得越来越冷漠,参加各种饭局,谈成各种合作,但聚会结束之后张三李四都不记得了。汪涵在节目里提到自己删除了陈坤之类的微信,有人说很矫情,耍大牌,但我看到的是共情力。
不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不为了扩充人脉而疯狂加好友,而是先做好自己的本能,守护好自己人际圈。
不贪多,只求真心。
其实除了个体共情感缺乏之外,共情感集体缺少更为严重。
我们面对信息,第一反应就是骂。
看到别人在运动减肥,会说:“有什么好减的,再减也好看不到哪里去。”
看到别人在认真学习,会说:“装什么装,真把自己当好学生。”
遇到看不顺眼的人和事,骂别人的爹妈。
很多人说讨厌“键盘侠”,可 “键盘侠”是我们溺爱出来的。
无论好事还是坏事,我们第一反应就是骂,而不是倾听,更谈不上理解了。
一张嘴用来干嘛的,用来骂人的。
共情,就是人与人之间,摸索彼此能继续往来的分寸。
不摸索,一味的宣誓自己说话直,受不了这个,受不了那个,那叫自我介绍,不叫人际关系。
05.如何培养自己的“共情力”
有两种简单的方法。
第一种办法:指路。
比如有一个朋友路痴,找不到聚会的地方,也没有导航,他电话向你求助:该如何走?“
很多人说你往东或者你开到一个卖水果点的地方,然后左转就到了。其实这个缺乏“共情力”的指路。
作为一个路痴,找到那家水果店跟找到你家是同等难度。那应该怎么做呢?你可以问他现在可以看见什么,然后从你的记忆中匹配位置感,然后告诉他往前开400米,过两个路口右转就能到了。
训练自己指路的能力,也就能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第二种办法:杀人游戏。
啥意思呢?不是让你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而是觉得扮演。抽签获得自己的身份:杀手、警察,或者平民后,不公开身份,仅仅通过语言的沟通,推测谁是杀手。
这个游戏其实是训练共情力的一个方法,你需要利用共情里做出判断,明确到底谁是杀手,谁是平民,因为不同的角色心理是不一样,你要站在别人的感情出发思考他所说的话。
上一篇:《天机十二宫》主题曲《曾》上线 90歌手圈9倾情献唱
下一篇:最后一页